- · 《居舍》栏目设置[06/28]
- · 《居舍》收稿方向[06/28]
- · 《居舍》投稿方式[06/28]
- · 《居舍》征稿要求[06/28]
- · 《居舍》刊物宗旨[06/28]
项目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及成本控制探讨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PPP项目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的控制 (1)搞好勘察设计的质量控制管理。PPP项目都是公共基础设施建筑工程项目,为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项目管理部门或者公司要在项目的立项、
1 PPP项目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的控制
(1)搞好勘察设计的质量控制管理。PPP项目都是公共基础设施建筑工程项目,为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项目管理部门或者公司要在项目的立项、选址、可行性评估、勘察、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一是项目立项的控制管理。针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公开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就经济建设、居民生活改善、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确保立项的正确性。二是PPP项目选址的质量控制管理。政府管理部门、公司管理机构结合城市、城镇或者村镇的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充分认识PPP项目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做到项目选址科学合理。三是可行性评估、勘察、设计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管理。管理公司结合国土资源规划部门、建设部门和设计单位,组织各类专家、科技人员编制项目建设可行性评估报告、勘察方案和设计方案,反复进行科学论证,确保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经济性符合规划要求和承受能力[1]。
(2)施工企业的资质审查。项目选址、勘察、设计等完成后,项目建设质量管理的重点就是编制预算和施工企业的招投标。公共基础设施建筑工程往往涉及土木工程的地基工程、主体工程和电气工程、暖通空调工程、装饰工程等,参与施工建设的企业众多,通过项目建设公开招标,严格审核企业的资质和社会评价,搞好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管理,确保参与项目建设的企业资质达标,建设高效。
(3)对多种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拿到标的的施工企业结合PPP项目管理机构、工程监理和城建部门、安全生产部门等,依据项目设计书,编制施工方案。一是重新进行项目选址的勘察,对建设用地进行放线;二是对设计方案中与施工建设实际状况存在的分歧,及早完善;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交叉施工协调制度;四是量化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指标,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就施工建设的安全性、高效性和顺序,制定较为合适的保障措施。
(4)确保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质量。施工方案编制完成后,根据工期、工序、工程量的要求,项目建设企业、施工企业各自按照施工方案的要求,分别建筑材料质量的控制管理、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管理和能源利用的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生产保障设施的质量管理进行细化分解,编制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文书档案。一是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首先,原材料的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管理。采用公开招标,对于参与竞标的材料产品,择优选用,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环保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其次,材料进场的质量检测和存放管理。要求工程监理单位与社会第三方质量监督机构参与材料的抽样化验和产品质量认证的调查,建筑材料的存放管理做到临时存放,随进随出,供应商按合同及时送货,施工单位及时取货。材料确保不能雨淋、挤压碰撞、长久日晒等。二是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管理。建筑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很多,有悬臂跨栏、挖掘机、推土机、运输机、电机等等,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管就是做到日常养护、安全规范操作和持证上岗。对于在养护中发现有安全隐患的机械,及时维修或者更换,施工期间不盲目开动机械设备,先熟悉环境,检查工作条件,再安全发动。三是能源利用的质量控制管理。施工过程需要使用的水电等能源,采取就近使用,确保安全的原则,保证施工过程不出问题[2]。
(5)施工质量和验收阶段的控制管理。PPP项目工程施工期间,项目经理根据不同岗位,按照设计标准,制定具体详细的质量标准,与工程监理一起督促检查,有必要的话,设置旁站监理,加大对质量控制管理的力度。及时协调交叉施工的入场顺序,划清不同施工单位的责任,杜绝员工矛盾、工程隐患、窝工等不良现象的发生。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管理主要是根据工程建设文件和项目建设设计标准,组织验收评审,阶段验收与竣工验收形成系列,保证质量控制标准贯通施工的全过程。
2 PPP项目的成本控制
(1)预算编制过程的质量控制。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筑工程项目,在工程质量、经济性、安全性等诸多指标中,项目建设的经济性尤为重要,既不能浪费资源,又要保障建筑设施的质量。因此,必须搞好项目建设的预算编制工作。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结合项目建设的规模,按照市场行情,进行投资评估;按照评估的具体投资额度,分项目编制预算,包括征地拆迁补偿、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等各个条目,每项的预算编制必须根据现行的建筑行业质量标准,选择切实可行的参数,确保质量控制到位[3]。
文章来源:《居舍》 网址: http://www.jushezz.cn/qikandaodu/2021/0407/765.html
上一篇:深化科研工程化实践引领建设全面创新生态
下一篇: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