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居舍》刊物宗旨[06/28]
- · 《居舍》征稿要求[06/28]
- · 《居舍》投稿方式[06/28]
- · 《居舍》收稿方向[06/28]
- · 《居舍》栏目设置[06/28]
古代文人理想中的居舍文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当我们祖先的居室由浅陋的土穴走向“如翚斯飞”、“作庙翼翼”的木土建筑时,住宅再也不是“以待风雨”的处所,而具有了审美功能。随着居室建筑向更高层次发展,审美趣向在上
当我们祖先的居室由浅陋的土穴走向“如翚斯飞”、“作庙翼翼”的木土建筑时,住宅再也不是“以待风雨”的处所,而具有了审美功能。随着居室建筑向更高层次发展,审美趣向在上流社会中日益明朗,着意“雅趣”的文人居室追求和创造了一种悠然恬静的超脱美。
【山林乡野——文人择居的首选之地】
文人居室之‘雅’首先指向山林乡野。这一文化心理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返归自然’的老庄哲学,然而,它现实的衍生为一种风尚,则不能不归功于魏晋的高隐之士。
魏晋是一个一元破碎的时代,社会大动乱的狰狞,传统儒学的苍白与暗淡,将文人纷纷导向山林,隐逸之风遂大事流行。在陆机、左思、陶渊明的笔下,山林溪谷的隐逸生活充满优雅的情韵:好似高歌入云的楼阁;浓密的树叶隐蔽遮掩,如同翠绿凉爽的帷帐。清风吹拂秀木,白云缭绕山岗,红花辉映向阳的树林,清泉奏出悦耳的音响。居于如此恬淡静谧之境,以松菊为友,与琴书为伴,远胜于朱门的富贵与喧嚣的俗韵。自魏晋以降,以陶渊明隐居生活为典范,山居、村居、野居、郊居成为一代代文人孜孜以求的居住方式,也成为他们不倦吟哦的题目。
宋 梁楷 东篱高士图
明 周臣 水亭清兴图
在文人雅士的观念中,山林乡野具有多层面的雅的气韵。“野外罕人事 穹苍寡輪鞅”。“世上事如许 山中人不知”。对于淡泊功名心、力求遗忘纷繁险恶现实的文人来说,甩落俗情,远离尘世纷扰是山林乡野至关重要的文化品性。居于斯,既可得“青山当户 流水左右”的怡然之乐,又可在“柴荆偿自闭 ”“园林深似隐”中割断与尘世利禄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村居之居并非意味着排除一切社会交往,但在这样的环境中,除故友偶过相访外,与之交往的大致只有野老和山僧,前者虽泛文化教养却质朴浑厚,后者身在空门,绝尘离俗。隐居文人与他们交往往往还大为是平和的、净化的,不复有锱铢利害相磨压的使人心悸的利益冲突。在“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的淡然相处中,在说禅参悟、品茗弈棋的虚静心境中,文人的心神盎然适意,悠然自得。
元 王蒙 溪山高逸图局部
而且对于文人来说,山居、村居或乡居更可以复归自然。筑舍于幽山深谷,“山蔚蓝光交抱舍,水桃花色合为台”。“朝岚夕霭,千态万状,其云烟吞吐,变化窗户间”。屋舍与繁复轮回而又单纯剔透的自然宇宙浑为一体,化为山水幽韵中的一段静默旋律。这样一种浑然无迹的审美意境,使文人士大夫“心与天壤俱 闲随云舒卷”,从而在“起望山光 寻昧道腴”中实现无穷宇宙与自身心灵世界的淡泊无间,“虽鄙衣恶食不知也”。
元 任仁发 横琴高士图
恬淡、素朴、远离名利而与大自然同生共息,栖息于这样一个境界中,文人士大夫“或隐居以求其志,或趋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情。”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补偿,理想的破灭在这里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文人的心神不再绷得紧紧的去防戒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虞之祸与险恶的倾轧,而是浸润于闲适悠然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山林乡野之居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其间自然有层次可分。文正亨《长物志》言:“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与自然山水的亲和关系即远离尘市的程度,显然是如上区分的内在依据。然而,无论是次之的村居还是又次之的郊居,更遑论最为理想的山水之居,都对文人具有莫大吸引力。又是一种与文人精神气质相淡泊的生活方式,一种令士人追慕不已的审美情调。
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城市山林——文人居舍新选择】
文章来源:《居舍》 网址: http://www.jushezz.cn/zonghexinwen/2020/0628/329.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游牧民族的居舍——蒙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