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游牧民族的居舍——蒙古包

来源:居舍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6-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蒙古包一词来源满语,包即满语家的意思,是满洲人对这类房屋称呼。实际上,不仅蒙古人,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实用这样的居舍。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

蒙古包一词来源满语,包即满语家的意思,是满洲人对这类房屋称呼。实际上,不仅蒙古人,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实用这样的居舍。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冷风萧瑟,寒气袭人,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因为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蒙古包也称“毡包”,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牧区多建移动式,通常高约2.5米,直径4米,包顶有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作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于游牧等特点。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汽笛声

步入美丽的大草原

绿色的草原

小马在地上吃草

牧人挥舞着鞭子

眼前一个个蒙古包

像珍珠点缀在广阔的草原上

图片源自:

五彩草原国际旅行社、朵朵-月亮小镇

来源:五彩呼伦贝尔

文章来源:《居舍》 网址: http://www.jushezz.cn/zonghexinwen/2020/0628/330.html



上一篇:古代文人理想中的居舍文化
下一篇:“异国的相遇,初露蜂芒”,居舍系列艺术项目

居舍投稿 | 居舍编辑部| 居舍版面费 | 居舍论文发表 | 居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居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