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居舍》刊物宗旨[06/28]
- · 《居舍》征稿要求[06/28]
- · 《居舍》投稿方式[06/28]
- · 《居舍》收稿方向[06/28]
- · 《居舍》栏目设置[06/28]
游牧民族的居舍——蒙古包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蒙古包一词来源满语,包即满语家的意思,是满洲人对这类房屋称呼。实际上,不仅蒙古人,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实用这样的居舍。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
蒙古包一词来源满语,包即满语家的意思,是满洲人对这类房屋称呼。实际上,不仅蒙古人,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实用这样的居舍。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冷风萧瑟,寒气袭人,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因为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蒙古包也称“毡包”,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牧区多建移动式,通常高约2.5米,直径4米,包顶有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作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于游牧等特点。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汽笛声
步入美丽的大草原
绿色的草原
小马在地上吃草
牧人挥舞着鞭子
眼前一个个蒙古包
像珍珠点缀在广阔的草原上
图片源自:
五彩草原国际旅行社、朵朵-月亮小镇
来源:五彩呼伦贝尔
文章来源:《居舍》 网址: http://www.jushezz.cn/zonghexinwen/2020/0628/330.html
上一篇:古代文人理想中的居舍文化
下一篇:“异国的相遇,初露蜂芒”,居舍系列艺术项目